经典短篇:在士麦那码头上

馆长1年前经典小说6930

  奇怪的是她们每天晚上到了半夜就乱叫乱嚷,他说。我不知道她们干吗偏在那个时刻叫嚷。我们停在港口,她们都在码头上,到了半夜,她们就叫嚷了起来。我们常打开探照灯照她们,止住她们。那一招总是很管用。我们用探照灯对她们上上下下扫射了两三遍,她们就不叫了。我一度是码头上值班的高级军官,有个土耳其军官怒气冲天,向我走来,因为我们有个水手大大地侮辱了他。于是我跟他说,一定要把那个家伙押上船去,狠狠加以惩罚。我请他把那个人指认出来。于是他指出一个副炮手,其实这老兄最不会惹是生非了。说是他一再受到大大的侮辱;话是通过一个翻译跟我说的。我真想象不出这个副炮手怎么会懂得那么多土耳其话可以侮辱人。我就把他叫过来说,“只是防你跟任何土耳其军官说话罢了。”

  “我没跟他们任何人说过话,长官。”

  “这我完全相信,”我说,“不过你最好还是上船去,今天就别再上岸来了。”

  于是我跟那土耳其人说,这人给押上船去了,一定要严加惩处。啊,一定要严惩不贷。他听了感到满意极了。我们是好朋友呢。

  最糟糕的是那些带着死孩子的女人,他说。你没法叫那些女人扔下死孩子不管。她们的孩子都死了六天啦,就是不肯扔下。你拿这一点办法也没有。临了只好把她们押走。最离奇的是有个老大娘。我把这事告诉一个医生,他说我在瞎说。我们正把她们赶出码头,总得把死尸清理掉啊。这个老婆子就躺在一副担架上。他们说,“请你看一看她好吗,长官?”于是我看了她一眼,就在这当口,她死了,身子完全僵硬了。她两腿伸直,下半身全挺直了,直僵僵的。正跟隔夜就死掉了似的。她彻底死了,完全僵硬了。我把这事告诉一个医学界的家伙,他跟我说这不可能。

  大家全都在码头上,根本不像有地震啊这种事。因为大家根本不知道土耳其人的情况。大家根本不知道土耳其佬会干出什么事来。你还记得他们命令我们进港不准再开走吗?那天早晨进港时我很紧张。他们有好多门大炮,可以把我们轰得片甲不留。我们紧挨着码头开来,正打算进港,抛下前锚和后锚,然后炮轰城里的土耳其营地。他们本来可能把我们从海面上肃清,但我们本来也可以把这城干脆轰光。我们进港时他们只是对我们开了几下空炮。凯末尔 [2] 作出决定,把那个土耳其司令开革了。罪名是越权啊什么的。他有点狂妄自大。这就可能把事情弄得一团糟。

  你总记得那海港吧。海港里四处都漂浮着不少好东西。我生平只此一回碰上这种事,所以就梦见东西了。你对带着孩子的女人并不在意,你对带着死孩子的女人也一样并不在意。她们带着孩子可没什么不好。奇怪的是少数孩子怎么死掉的。只用什么东西把孩子盖住就不去管它了。她们总是挑货舱里最阴暗的角落带孩子。她们一离开码头就百事不管了。

  希腊人也真是够厉害的家伙。他们撤退时,驮载牲口都没法带走,所以他们干脆就打断牲口的前腿,把它们全抛进浅水里。所有断了前腿的骡子都给推进浅水里了。这简直是妙事一桩。哎呀,真是绝妙绝妙。

  陈良廷 译

  [1] 士麦那,古城名,今称伊兹密尔,是小亚细亚西部港口,曾被希腊占领,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土耳其收复。

  [2] 凯末尔(1881—1938),土耳其将军,于1923—1938年任土耳其第一任总统。

  [3] 从下一页的《印第安人营地》到《没有被斗败的人》这16篇于1925年以《在我们的时代里》为题出单行本,每篇前分别附有1924年出版的同名速写集的15篇短文及一篇《跋》,该速写集的英文书名为“in our time”,根据当时的时髦做法,三个英文词的首字母没有用大写。

  [4] 香巴尼,法国东北部一地区,旧译香槟,以产葡萄酒著名,是香槟酒的发源地。

内容来源于网络,侵联删

相关文章

经典短篇:圣诞故事

经典短篇:圣诞故事

  (一)  马莱区的圣诞晚餐  马杰斯代先生是一位汽水制造商,住在马莱区,他刚刚在王家广场的朋友家吃完圣诞晚餐出来,哼着小曲往家里走……圣保罗教堂敲响了凌晨两点的钟声。“时间真是不早了!”这...

经典短篇: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

经典短篇: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

  按:以下几封信里记载的生活经验无须虚构。一个侨居美国的中国人的经历不需要运用幻想加以渲染。朴素的事实就足够了。  第一封信  秦福兄:  一切都已准备停当,我就要离别这备受压迫和灾难深重的...

短篇散文精选

短篇散文精选

短篇散文精选 短篇散文精选有哪些,以下的短篇散文精选,欢迎继续往下阅读! 短篇散文精选【1】 我喜欢出发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,都属于昨天。哪怕那山再青,那水再秀,那风再温柔。带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...

经典短篇:世上的光

经典短篇:世上的光

  酒保看见我们进门,抬眼望望,便伸出手去把玻璃罩子盖在两碗免费菜 [2] 上。  “给我来杯啤酒,”我说。他在龙头上放了一杯,用刮铲刮掉杯子口上的那层泡沫,然后一手握着杯子不放。我在木吧台上...

母亲的缝纫机

母亲的缝纫机

母亲爱它,就像爱自己的女儿。一直以来,我就是这么认为的。依稀记得五岁那年,母亲踏着脚板,挺直了腰,缝纫机的“吱呀”声,伴随着一条宽大的棉布,织锦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。 我抱着那块又冰又滑的棉布,当着...

经典短篇:乔尔布归来

经典短篇:乔尔布归来

  凯勒夫妇走出歌剧院时,夜已深了。在这座安静的德国城市里,空气似乎不带色彩,教堂倒映河中,涟漪荡起,倒影轻轻流动,就这样动了七个多世纪。瓦格纳是该城的一道休闲大餐,喜欢音乐的人百吃不厌。听完...